90年代一桶原油价格_1990年原油多少钱一桶
1.伊拉克战争是怎样的
2.为什么有战争黄金和原油就会涨?
3.美元计价的日本GDP恐跌回至30年前,这一数据说明了什么?
4.美元上涨对原油期货的影响是什么?原油涨还是跌?
5.铜历史最低价
6.加拿大能源公司的加拿大能源政策的演变
7.请问哪里可以找到70年代至今的国际原油价格表
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的因素很多,既包括产量、消费需求量、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世界石油储备量这些市场因素,又包括战争、意外等非市场性因素。由于非市场因素的随机性太大,本节打算从市场因素出发,建立相应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和分析这些市场因素在国际原油价格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4.3.1.1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及其产量、价格政策
为反击国际大石油公司、维护石油收入,统一和协调石油输出国的石油政策,1960年9月在伊拉克的邀请下,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科威特、伊朗和伊拉克与会代表在巴格达聚会,会议决定成立一个永久性的组织,即石油输出国组织,最初成立时只有上述5个成员国,后来又加入了6个,欧佩克现有11个成员国,它们分别是:阿尔及利亚、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利比亚、尼加拉瓜、卡塔尔、沙特、阿联酋和委内瑞拉。
目前,OPEC已探明储量占世界石油储量的78%,但产量只占世界总产量的40%左右,图4.12为OPEC在1960~2002年期间石油产量占世界石油产量的份额变化。OPEC市场份额的高峰出现在13年,占世界石油产量的55%。此后由于石油危机引起的高油价导致世界经济萧条,石油消费量锐减,以及替代能源和节能技术的开发利用、能源使用效率的不断提高,墨西哥、英国北海油田、北阿拉斯加等许多大油田的相继发现,加上其他非OPEC国家受高油价诱使增加产量等原因的综合影响,OPEC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20世纪80年代中期跌到最低时只有30%左右,但1986年后的低油价刺激了世界石油消费的增长,抑制了对高成本油田的投资和石油勘探投资,加上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使得对OPEC的石油需求量增大,世界新增石油需求主要由欧佩克来满足,OPEC的石油市场份额开始缓慢上升。近年来由于非OPEC,特别是俄罗斯等国不断增产,OPEC的市场份额略有下降,但基本上稳定在40%左右。虽然目前只有40%左右的产量份额,但由于OPEC还留有约600万桶/日(或3亿/t年)的机动生产能力,这是其他石油生产国所无能为力的。世界上有50多个非OPEC产油国,他们以不足1/4的已探明储量,生产着占世界60%的年产量。因此,这些非OPEC石油生产大国,如俄罗斯等,基本上都已开足马力在生产。
凭借巨大的剩余生产能力,OPEC可以在国际原油价格超过市场承受能力、对主要石油进口国的经济生产产生不利影响时增加产量,缓解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此阻止油价的上涨并进一步降低油价;反之,当油价过低对石油出口国收入和经济生产产生不利影响时减少产量,缓解供过于求的局面,阻止油价的继续下滑,促使油价进一步回升。OPEC根据市场状况,通过剩余生产能力对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进行调节,力争将世界石油价格稳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所以从目前阶段看,虽然有很多不确定因素限制和制约了OPEC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和控制能力,但它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力仍然是不容忽视的,有时甚至能够操纵国际油价的涨落。尽管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总产量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60%,但各国均按自己的行为方式生产,没有统一的组织和行动,所以单一非O PEC国家的产量通常无法对国际原油价格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图4.12 OPEC石油产量份额
(据h tp://.eia.doe.gov/emeu/aer/pdf/pages/sec11_10.pdf)
此外,由于OPEC有大量的已探明石油储量,许多长期预测都表明将来世界对OPEC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大,从长期来看OPEC的石油份额有增大的趋势。因此,OPEC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不仅不会降低,还可能会进一步增大。所以如果OPEC能够协调好各国的利益,做到行动一致,将油价控制在给定的范围内,应当是一件较有把握的事情。
OPEC原油价格指的是沙特阿拉伯轻油(Arab Light)、阿尔及利亚撒哈拉混合油(Sahara Blend)、印度尼西亚米纳斯(Mlnas)、尼日利亚邦尼轻油(Bonny Light)、阿联酋迪拜油(Dubai)、委内瑞拉蒂朱纳轻油(TiaJuana Light)、墨西哥依斯莫斯轻油(Isthmus),7种原油市场监督价格的平均价格,O PEC利用这个价格监督国际石油市场的原油价格。OPEC从1999年9月以后开始研究价格带机制,并从2000年3月起开始正式实施这一机制。所谓价格带机制就是事先设定一个价格幅度,如果实际价格超过或低于这个幅度一定时间,就通过调整产量使价格回到设定的幅度内。欧佩克进行的尝试和各国货币当局为回避外汇大幅度变动而介入外汇市场的做法相似。
2000年10月开始,0PEC启用石油产量调整机制,使油价在2001年9月之前都维持在OPEC设定的价格机制带中。但到2001年9月美国爆发“9.11”,虽使油价一度上涨,但随后因国际石油市场担心美国经济将受重挫,带来石油需求大幅减少,加上产油国为了维持国际稳定而暂停启用石油产量调整机制,未在需求降低时进行减产,使油价在2001年10月跌至低于每桶20美元,甚至到2001年11月接近16美元/桶。截止到2001年12月底,因为冬季需求增加,且OPEC和非OPEC产油国也确定进行减产,油价才重新回到价格机制带中。2002年底和2003年初由于美伊战争和国际投机力量的双重影响,国际油价一度冲高到33美元/桶。但战争开始后油价迅速回落,此后的半年左右时间里油价基本上控制在OPEC的价格机制带中。
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伊拉克安全形势日趋紧张,重建问题又困难重重,人们担心中东地区动荡局势将进一步加剧,从而导致石油供应紧张,加上世界经济的复苏和O PEC 在2003年9月和2004年4月两次减产,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2003年油价不断振荡上行,2004年4月以后更是一路上涨,完全脱离了OPEC设定的价格机制带。图4.13为2001~2004年11月OPEC一揽子油价走势。应该说在平稳时期OPEC的产量政策效果还是比较有效的。
图4.13 OPEC一揽子价格走势
(据EIA/OPEC通讯社)
4.3.1.2 OPEC原油产量与国际原油价格
原油产量作为供给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世界原油产量由OPEC和非OPEC原油产量两大块构成,OPEC和非OPEC的产量波动引起世界原油总产量的波动,进而影响国际原油价格。图4.14和图4.15 分别反映了1960~2002年期间OPEC、非OPEC和世界总的原油产量变化趋势和波动状况。
图4.14 原油产量波动
图4.15 石油产量波动
可以看出,自1960年以来的30多年里,除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苏联的解体,非OPEC国家原油产量出现微弱的下降外,其余时间里非OPEC原油产量基本上呈稳步上升的趋势。世界原油产量的波动主要来自OPEC原油产量的波动(表4.2,表4.3)。OPEC组织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前的原油产量稳步上升,波动较小,但随后的10多年时间里产量波动较大。其中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两次大的石油危机,OPEC原油产量处于较大的变动之中;80年代初期O PEC原油产量大幅下降,从而导致世界原油产量发生相似的波动。
表4.2 欧佩克、非欧佩克和世界原油产量波动性统计量
表4.3 欧佩克、非欧佩克和世界原油产量波动之间的相关系数
从图4.16明显地看出,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末,世界原油产量的剧烈波动与OPEC原油产量的波动几乎完全一致。统计分析显示,OPEC原油产量变化与世界原油产量变化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941,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是显著的;而非OPEC产量变化与世界原油产量变化的相关系数只有0.278,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不显著。由于OPEC和非OPEC共同提供世界所需的原油产量,所以两者之间具有此消彼长的关系,两者的相关系数为负(-0.062)也说明了这一点。但由于世界所需的原油产量是随着供需、经济发展等情况而不断变化的,所以两者的这种反向关系很微弱,是不显著的。因此,OPEC原油产量波动是造成世界原油产量波动的一个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进而也是造成国际原油价格变化的原因。
既然OPEC原油产量变动是世界原油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因此OPEC产量变动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形成和波动起了一定的作用。图4.16反映了10~1998年期间OPEC原油产量与世界原油价格的变化趋势。
图4.16 OPEC原油产量与国际原油价格
在OPEC原油产量波动的同时,国际原油价格也从10年初的每桶3~4美元上涨到每桶30多美元。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前原油产量稳步上升,原油价格基本上保持稳定,中东石油禁运打乱了石油产量的稳定走势,造成恐慌,使得原油价格迅速上涨。但随后OPEC组织进一步减产,原油价格仍然下滑,显然这就不是供给方面的原因,而主要是由于前一阶段高昂的原油价格造成世界经济的萧条导致需求减少所造成的。所以OPEC原油产量与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动趋势并不呈完全反向变动关系,这也可以简单地说明O PEC组织可以通过调整产量对国际原油价格的走势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并不能完全反映或左右国际原油价格的走势。
4.3.1.3 世界经济活动水平(GDP)与世界石油需求
一般来说,世界经济稳步增长时,由于各行各业扩大生产,需求的能源量相应增加,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需要更多的工人或更长的工作时间或劳动强度,从而增加了居民的收入,居民收入的增加有可能导致居民对生活能源使用的增多;相反,世界经济发展不景气时,各行业相对缩小生产规模,导致作为原材料的石油需求量减少,由于各部门生产规模缩小,或减少了雇佣劳动力或缩短了工作时间或降低了工作强度,使得居民收入也随之减少,这又进一步减少了居民对生活能源的使用。所以,能源消费量与世界经济活动水平(GDP)之间存在着正向变动关系。一些文献从实证角度也证实了这种关系的存在性。
4.3.1.4 OECD石油储备与国际原油价格
石油储备在将各种市场波动传送到油价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石油战略储备和商业库存在国际石油市场这个大系统中处于调节总供需量的地位。其数量变化直接关系到世界石油市场进出口量的变化(抛出库存可使进口量减少,购进库存则使进口量增加)。库存的作用相当于一个调节进出口量的“水库”。库存(物流)变化(即库存油在市场上的流量大小与方向)主要受供求差额、库存目标量、经营决策等信息流的制约与调节。它是一个累积性数量,与油价走势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图4.17)。
图4.17 OECD石油储备与国际原油价格
(1)20世纪80到90年代,油价基本处于经库存调节后的相对平稳的收敛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10多年里,除了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的海湾危机中有很短的一段时期出现了每桶原油价格超过30美元的情况外,油价一般都在每桶15~25美元的较小范围内波动。鉴于石油是中短期需求价格弹性极低的商品,而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到90年代末的近20年的时间里,国际石油市场是处于OPEC组织和西方石油大公司都无法完全控制局面的条件之下,石油价格应该有相当大的波动空间。而这种大波动没有频繁发生的原因之一,可以说是与主要石油进口国的巨大石油库存储备的存在和合理使用有相当大的关系。
(2)19年起的油价动荡与同期储备量较大的变化有关
从19年初开始,由于亚洲金融风暴等因素的影响,世界石油需求锐减,OECD国家的石油库存储备量开始持续上升,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库存储备总量在460Mt到480Mt之间窄幅波动的局面。1998年1月一举突破500Mt大关后继续扶摇直上,1998年8月份达到526Mt的高峰。库存量不断刷新历史纪录,反映了当时国际石油市场供过于求的严重情况。虽然库存的迅速增加有助于大量吸收过剩的石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石油价格暴跌的压力,但是油价的急落还是几乎同步而来。到1999年2月,油价跌破了每桶10美元的心理线。这说明在19年以后制约世界石油市场的大环境条件方面与以前有了很大变化。
(3)如果没有库存调节,油价波动幅度明显增大
有研究表明,即使原来市场处于平衡状态,也会由于经济增长的变化、节能、替代能源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而使消费行为发生变化,也可能破坏原有的平衡,使油价波动不可避免,并且由于产、消双方调节不能合拍,使得油价有暴涨的趋势,甚至很长时间内不能达到相对稳定状态。且油价波动幅度明显增大,而没有像在可调节库存的条件下出现的油价波动渐趋平缓收敛的迹象。
因此,无论是在过去的相对稳定时期,还是在剧烈变动时期,库存的存在都有助于抑制或缓解油价的过激变化。
因此从长期来看,OPEC原油产量、世界经济活动水平(GDP)和OECD石油储备量是影响国际原油价格最主要、最基本的因素。
伊拉克战争是怎样的
你说的“炼油”是指“炼石油”吗?如果是,请继续看;如果否,请忽视我的存在!
书上是这么说的:“石油化工属于市场指向型”
以下是解释:
—————————————————————
先看一看“炼油”在BAIDU百科中的概念:
炼油
liànyóu
[refine oil]∶分馏石油
[extract oil by heat]∶用加热方法从含油的物质中把油分离出来
[head edible oil]∶把动物油或植物油加热使适于食用
炼油
是将原油或其他油脂进行蒸馏改变分子结构的一种工艺,也就是把原油等裂解为符合内燃机使用的煤油、汽油、柴油、重油等燃料。
[编辑本段]主要炼油工艺简介
常压蒸馏和减压蒸馏
常压蒸馏和减压蒸馏习惯上合称常减压蒸馏,常减压蒸馏基本属物理过程。原料油在蒸馏塔里按蒸发能力分成沸点范围不同的油品(称为馏分),这些油有的经调合、加添加剂后以产品形式出厂,相当大的部分是后续加工装置的原料,因此,常减压蒸馏又被称为原油的一次加工。包括三个工序:原油的脱盐、脱水 ;常压蒸馏;减压蒸馏。
原油的脱盐、脱水
又称预处理。从油田送往炼油厂的原油往往含盐(主要是氯化物)、带水(溶于油或呈乳化状态),可导致设备的腐蚀,在设备内壁结垢和影响成品油的组成,需在加工前脱除。常用的办法是加破乳剂和水,使油中的水集聚,并从油中分出,而盐份溶于水中,再加以高压电场配合,使形成的较大水滴顺利除去。
催化裂化
催化裂化是在热裂化工艺上发展起来的。是提高原油加工深度,生产优质汽油、柴油最重要的工艺操作。原料范主要是原油蒸馏或其他炼油装置的350 ~ 540℃馏分的重质油,催化裂化工艺由三部分组成:原料油催化裂化、催化剂再生、产物分离。催化裂化所得的产物经分馏后可得到气体、汽油、柴油和重质馏分油。 有部分油返回反应器继续加工称为回炼油。催化裂化操作条件的改变或原料波动,可使产品组成波动。
催化重整
催化重整(简称重整)是在催化剂和氢气存在下,将常压蒸馏所得的轻汽油转化成含芳烃较高的重整汽油的过程。如果以80~180℃馏分为原料,产品为高辛烷值汽油;如果以60~165℃馏分为原料油,产品主要是苯、甲苯、二甲苯等芳烃, 重整过程副产氢气,可作为炼油厂加氢操作的氢源。重整的反应条件是:反应温度为490~525℃,反应压力为1~2兆帕。重整的工艺过程可分为原料预处理和重整两部分。
加氢裂化
是在高压、氢气存在下进行,需要催化剂,把重质原料转化成汽油、煤油、柴油和润滑油。加氢裂化由于有氢存在,原料转化的焦炭少,可除去有害的含硫、氮、氧的化合物,操作灵活,可按产品需求调整。产品收率较高,而且质量好。
延迟焦化
它是在较长反应时间下,使原料深度裂化,以生产固体石油焦炭为主要目的,同时获得气体和液体产物。延迟焦化用的原料主要是高沸点的渣油。延迟焦化的主要操作条件是:原料加热后温度约500℃, 焦炭塔在稍许正压下操作。改变原料和操作条件可以调整汽油、柴油、裂化原料油、焦炭的比例。
炼厂气加工
原油一次加工和二次加工的各生产装置都有气体产出,总称为炼厂气,就组成而言,主要有氢、甲烷、由2个碳原子组成的乙烷和乙烯、由3个碳原子组成的丙烷和丙烯、由4个碳原子组成的丁烷和丁烯等。它们的主要用途是作为生产汽油的原料和石油化工原料以及生产氢气和氨。发展炼油厂气加工的前提是要对炼厂气先分离后利用。炼厂气经分离作化工原料的比重增加,如分出较纯的乙烯可作乙苯; 分出较纯的丙烯可作聚丙烯等。
[编辑本段]中国炼油工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中国炼油工业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63年第一次进口煤油,到1963年油品基本自给,实现这个跨越整整用了100年;第二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末,中国炼油行业在产能规模和技术上都实现了巨大飞跃,进入世界炼油大国行列;第三阶段,即从21世纪初开始到2020年左右,实现从炼油大国到炼油强国的跨越。
————————————————————
再看看“工业区位”的概念
工业区位 工业区位指工业所在的地区和位置。
影响工业区位的成本因素较多,各项成本因素对不同行业的区位吸引力不同。成本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有以下几种情况:
(1) 原料指向。某些原料消耗量远大于产品重量的行业(如炼铁),或原料不易运输且容易变质的行业(如水果、蔬菜、水产等加工工业),区位尽量靠近原料产地。
(2) 能源指向。某些在单位产品成本中能源费用占很大比重的行业(如电解铝),区位尽量靠近廉价的能源产地。
(3) 市场指向。某些产品不易运输的行业(如硫酸),或随时需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产品的行业(如日用品工业),区位多靠近销售市场。
(4) 劳动力指向。需占用大量劳动力并在产品成本中工资占较大份额的行业(如矿、缝纫等),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多选择在劳动力充裕和工资水平不高的地区发展。
(5) 技术指向。有些高技术工业,要求靠近科技中心;对技术熟练程度要求较高的行业(如特种手工艺、陶瓷等),多在有生产历史传统和熟练工人较多的地区发展。
(6) 环境指向。有些企业要求有优质水源(如酿酒业),或清洁幽静的环境(如电子工业);有些污染性企业,则往往寻求在环境自净能力较强的地区建厂。
工业区位是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因此不仅需要综合分析多种成本因素,还要对工业在一定区位集聚的效益、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效益,以及政策、行为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
—————————————————————
看了那么久,说一下,根据常识我们知道它本身就是能源,因此也不是能源指向。它也不占用大量劳动力,因此也不是劳动力指向。环境指向:如果废物处理得好,应该不会有多少污染(这在目前的中国很难说,官商~!@#$%^&*()_+|),技术含量也不高,因此不是技术指向型。石油不易运输,也就是它可能是市场或原料指向的。
目前很多炼油厂都是建设在市场边缘的,所以他是市场指向型。
综上所述:“我觉得”是市场指向型。
参考资料:
为什么有战争黄金和原油就会涨?
分类: 社会民生 >> 军事
解析:
第一次伊拉克战争:
美国期望1991年海湾战争的好戏重演,但美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决定了它的算盘可能要落空。在经过上个世纪90年代长时间的增长之后,美国已经进入了生产能力过剩时代,普遍存在的消费不旺和通货紧缩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得到解决。这也注定美国此次的战争行动不会重奏海湾战争的凯歌,其结果只能是伤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伊拉克战争已经进入第15天,却丝毫没有“速战速决”的意思。相反,如布什所言,“这将是一场比我们预想的要更为艰难和漫长的战争”。据说,美英联军的陆战部队正一步步向巴格达推进,但在我们看来,美国正在离自己预想的战争目标越来越远。从目前的迹象来看,美国打击欧元、捍卫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算盘很有可能落空,伊拉克之战将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
美“石油梦”可能破灭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动因就是通过控制伊拉克及中东地区的石油来主导国际油价,从而打击欧洲经济对手。
美国想通过赢得战争来控制伊拉克的主要油田,再将油田转包给其他国家的石油公司,获取高额利润。海湾战争以后,美国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巨大的石油利益。在战后一年多的时间里,石油价格比战前高出20多美元的背后是美国对石油开牢牢的控制权,并以此拉动了美国近1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
但此次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包括法国道达尔公司和俄罗斯卢克石油公司在内的合同商都表示要紧紧抓住油田开合同不放,宣称:即便发生更迭,根据国际法,开合同依然有效。其他合同商也已经做了大量的技术性工作,以期在与战后新谈判时获得有利地位。因此,即便这次伊拉克之战美国获胜,美国想轻而易举地获得石油控制权并非易事。
退一步讲,就算美国获得了石油主宰权,由于伊拉克的油田设备在经历10多年的经济制裁后已相当陈旧,目前日产油量仅为200万桶,战后要维持目前产量更为不易,而要重新恢复正常运营则至少是两年以后的事情。这与1991年海湾战争后的“现炒现卖”大不相同。
更有甚者,萨达姆在孤注一掷的形势下,也不是没有可能下令军队放火焚烧所有油田。据最新报道,伊拉克军方已经点燃了位于伊拉克南部的几个油田,而由于沙尘暴天气,美方根本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扑灭油田大火。
从以上的分析看,美国要想如海湾战争后那样全面控制石油已不太可能。伊拉克战争爆发后,国际原油价格一度下跌,但随着战争由“速战速决”演变为长期战,绝大多数的国际石油市场人士对油价看涨。美国石油学会的首席经济学家约翰·费尔密承认,一桶油价每上涨5美元,将使美国未来半年或更长时间内的经济增长率降低0.3%。美国能源部估计,油价每桶上涨10美元,美国经济增长率就会减少0.5个百分点。
“要钱”策略难实现
美国还有一个保底策略,即让欧盟国家及其他国家掏钱支持其发动战争,并参与伊拉克及整个中东地区的战后重建。美国的这种“要钱”策略在1991年海湾战争时十分奏效。当时美国90%的花费都是由沙特 *** 、科威特、日本和德国等国家分担。但这次伊拉克战争的情况大有不同,由于美国与法、德、俄等国的巨大分歧,美国此次绕过联合国单方面对伊动武,在军费问题上得到各国积极分摊的可能性大大缩小,“要钱”策略遭遇巨大阻力。在海湾战争中分担战争费用最多的沙特 *** 以“国内百分之百反对进攻伊拉克”为由,拒绝再为战争出一分钱。日本 *** 也已表示,由于日本财政状况恶化及舆论压力等原因,日本不再像海湾战争时那样承担战争费用。一些国家甚至还要求美国给予补偿或经济援助,美国 *** 将为此付出300亿美元的花销,其中60亿美元为无偿援助。
即使美国最后如愿占领了伊拉克,战后重建问题也会让美国焦头烂额。出于对科索沃战争的反思和教训,欧盟已不太可能对伊拉克战后重建慷慨解囊。欧盟官员甚至公开表示:战争的后果应该由战争的发起者负责。
如此一来,美国的“要钱”策略将会流产,从而对美国的财政状况造成沉重负担。开战前,布什总统对外公开的战争费用预算是500亿美元到610亿美元之间。但这只是一个预算,随着战争的拖延,国际上普遍认为,战争费用将超过700亿美元。分析人士预测,如果将对伊战争开支计算在内,2003财年美国 *** 的财政赤字可能会突破4000亿美元,美国的经济增长将亮起红灯。
海湾凯歌不会重奏
自从布什发表公开电视讲话,声称“这场战争可能较一些人的预期更长、更为艰难”以来,投资者对买入美元变得谨慎,绝大多数外汇策略师预计,从更长期的角度看,战争结束后,美元将会在短暂上扬之后恢复下挫走势,原因是巨额的战后重建费用将给美国经济带来巨大负担,同时导致美国经常项目赤字进一步扩大,促使美元汇率进一步走低。
美国期望1991年海湾战争的好戏重演,但美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决定了它的算盘可能要落空。1991年海湾战争时期,美国经济经过上个世纪80年代的结构调整正进入结构收益和经济周期效应显现时期,经济结构周期和经济运行周期处于上行通道,而海湾战争只不过是给美国的经济复苏打了一针强心剂。但时至今日,美国经济处在衰退与复苏的边缘,不确定性十分突出,经济自然周期和结构周期处于下行区间,美国今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预计不到2%恐怕还不仅仅是战争阴影惹的祸。经济基本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美国的经济走势,在经过上个世纪90年代长时间的增长之后,美国已经进入了生产能力过剩时代,普遍存在的消费不旺和通货紧缩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得到解决。这也注定美国此次的战争行动不会重奏海湾战争的凯歌,其结果只能是伤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第二次伊拉克战争:
2003年3月20日,美英等国以伊位克隐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主义为借口,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公然单方面决定对伊拉克实施大规模军事打击。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美国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国际社会多数国家的反对下去发动一场违背民意的侵略战争?
一、推行全球战略扩张的重要步骤冷战结束后,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美国在军事、科技和经济等诸多领域拥有超群优势,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确立了以维护美国霸权为总目标的国家安全战略,即霸权战略。同时制定了三大具体目标,即维护美国及盟国的安全;扩展美国经济;在世界推进美式民主。冷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就是围绕这"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展开的。美利用冷战后旧格局已被打破,新格局尚未确立这一"空前绝后"的"战略机遇期",加紧全球战略扩张,企图按照自己的意愿建立单极世界。通过第一次海湾战争,美打击了伊拉克地区霸权主义,主导和控制了海湾地区的局势;通过北约东扩和科索沃战争,挤压了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布什 *** 上台后,受共和党保守主义的影响,开始调整美国安全战备和对外政策,突出维护国家安全,将俄罗斯和中国作为潜在的战略竞争对手。"9·11"后,强硬的共和党新保守主义集团得势,布什 *** 将维护国内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上,打击恐怖主义成了第一要务,将反恐与防扩结合起来,为此出台了"布什主义","先发制人"理论。"9·11"后,美以反恐怖为名,通过阿富汗战争实现了首次进驻中亚,增加了对南亚局势的影响力。这次对伊拉克战争,是美推行全球战略扩张的又一重要步骤,在布什的心目中,发动这场战争关系到美国的眼前和长远安全,关系到美国的世界霸权或准霸权地位。通过战争,不仅可以拔掉他恨之入骨的伊拉克这个钉子,在 *** 世界建立维护美国利益的战略走廊;还可以通过控制欧亚大陆的核心地带,实现对俄、欧、中、印等大国的战略牵制这一箭双雕的作用。
二、基于地源政治的战略考虑美国《国家利益》季刊2002年秋刊登了麻省理工学院政治学博士乔治·理博伊等人写的一篇文章:"应该根据各国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的可能性来确定重点关注的国家。它们对美国安全构成威胁程度各不相同,威胁并不是单单来自一个潜在的‘匹敌的竞争对手'。在2001年9月11日前,这是对的。但是,由于美国的是有限的,政策制定者必须确定标准来决定哪些应该投入到哪些地方。"这实际是为美国 *** 构画了确定下一个目标的标准,即这个目标是否具有地缘政治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价值,是否具有市场价值和价值,执掌这个地区(国家)的对美国威胁程度,其他国际主要力量是否具有控制这一地区(国家)的战略意图,以及美国是否有合适的时机和条件来消除这种威胁。众所周知,亚太地区是全球地缘战略力量最集中的区域,美国在亚太地区有着广泛而巨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安全利益。美历来认为,自己在中东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利益。2002年夏,美国防部向布什总统和国会提交的《国防报告》中,将中东列入美国重点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9·11"后,美国把铲除中东的原教旨主义温床、遏制恐怖主义威胁作为自己在中东追求的又一战略目标。随着布什 *** 以维护美国"唯一超级大国"地位为核心的国际安全战略的确立,中东地区在美对外战略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伊拉克是地区大国,处于中东的中心地带,石油储量居世界第二,在中东的地缘政治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在这个极具地缘政治经济意义的区域,铲除一大强烈反美的地区性强国,对美来说具有长远的战略利益,当然不会错过机会。美国有官员曾公开声称:伊拉克是美国在中东建立军事基地的最佳位置。
三、推进美式民主、价值观在世界范围内推进美式民主、价值观,一直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战后,美成功地对纳粹德国和军国主义的日本进行了改造,并因此深受鼓舞。布什 *** 更是将推行美国民主、价值观作为他这届 *** 的一大根本国策,并写入了2002年9月发表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之中,布什本人对推行美式民主具有一种近乎宗教式的热情。开战之前,布什就宣称他的目的是要为中东地区树立一个"民主"的样板,进而向整个 *** 世界实行民主辐射,为建立一个美国治下的世界新秩序开辟道路。支持布什战争的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茨更是露骨地说:"伊拉克战争是为了实现改变,一个民主、自由的伊拉克将为中东国家的人民树立一种典型,伊朗、叙利亚人民将从中得到启示,沙特等国也会为形式而不安,从而实行改革。这充分暴露了布什 *** 不惜一切代价发动战争的真实用意。
四、控制中东的石油伊拉克石油丰富,1993年已探明了石油储量达1120亿桶,仅次于沙特 *** ,居世界第二位,约占世界已探明总储量的10%,美 *** 官员从不讳言他们这一目的:控制伊拉克石油。白官鹰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国防部助理卿沃尔弗维茨公开声称,对伊动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石油。据《 *** 》报道,美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在新加坡参加亚洲安全会议期间,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让我们简单地看这个问题,伊位克与朝鲜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经济,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别无选择,伊拉克这个国家到处都是石油。"在接受《名利场》杂志访时又讲道:"由于美国 *** 官僚政治的原因,我们就把这一问题归结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另据《 *** 》报道:美为了控制伊拉克石油,国防部组成了由伊拉克前石油官员和美国公司的执行官参加的一个委员会,负责监督伊拉克油田管理和尽快出售伊拉克石油。这一事实说明,美国想一手垄断伊拉克石油的图谋已成为司马昭之心。
五、项庄舞剑,意在暗算欧洲这是欧洲经济界流传的一种观点,认为美发动战争的真正目的,在于通过控制伊拉克和中东地区石油的出海口,钳制欧洲的石油来源,削弱欧洲经济,震慑欧洲资本大量进入美国,从而打击欧元,甚至使其破产,以维护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的霸主地位。欧洲的经济规模和金融市场的规模与美国相当,如果未来不出现其他主要货币挑战美元地位的情况下,欧元的确可能与美元平分秋色。那么,欧元的挑战会给美国带来多大损失呢?有人进行了计算,美国的损失最高可达到2.5万亿美元,也就是说,美国人均1万美元左右。与伊拉克战争做比较,战争及战后经济重建所需费用,尽管各方的估计很不相同,但最高的估计是2000亿美元。这样看来,通过伊拉克战争打垮欧元,从成本效益的角度看,暗算欧元的动机确实可以成立的。但我认为现实的可能性比较小,尽管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大约占世界的70%,但其出口却是占世界石油交易的40%,中东之外的俄罗斯、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等都是石油大国,因此,即使欧洲一夜之间无法从中东进口石油,仍然可以从其他地区获得部分石油,不至于使自己的经济瘫痪。况且在自由经济条件下,管制世界石油贸易比根除毒品还难,即使欧洲无法从中东直接进口石油,它还可以通过提高油价的方式,轻易地让本来驶往其他地区的油船改驶欧洲。
此外,为小布什捞取政治资本,借伊拉克战争提高自己威望,以便能在2004年的总统大选中连任。同时,对伊位克开战可以从沙特 *** 撤军,由此解决美沙等国因 *** 而产生的主要裂痕,也无不是美国对伊动武的一个次要因素。
美元计价的日本GDP恐跌回至30年前,这一数据说明了什么?
因为原油和黄金的走势是成正比的。当战争发生将导致原油的上涨,这将导致黄金的上涨。这场战争将给原油供应和运输带来不确定的风险。市场恐慌和战争将消耗大量能源。黄金价格的上涨是因为在战争期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保值。票据可能无效,财产可能受损。黄金是硬通货。如果价格高,它将根据需求而上涨。
黄金是战时保值的最佳选择。战争期间,全球政治环境不稳定。在战争中,人们往往不信任纸币,全球风险厌恶情绪高涨。人们会囤积黄金,以保持其价值,作为他们的经济支柱。投资者将涌向黄金,使黄金价格继续上涨。
战争是黄金崛起的催化剂。从历史上美国参与的战争来看,战争对黄金价格有着重大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在海外发动的战争推高了黄金价格。此外,不仅美国的对外战争会推高黄金价格,其他国家之间也会发生大规模冲突。这也将增加全球风险厌恶情绪,推高黄金价格。如果突然爆发战争,往往超出人们的预期,因此对黄金价格的影响是爆炸性的。如果这是大多数人预期的战争,黄金价格会在战争爆发前如预期般上涨。现在战争已经爆发,市场在推动金价上涨方面发挥了作用。
原油是全球经济运行中非常重要的商品之王。我们习惯将未加工的原油称为原油,除了工业产品,我们吃的和穿的东西中也有原油。作为经济运行中的商品之王。它在确保国家经济和国防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包括近30年来世界上发生的大规模战争。其爆发的原因不仅是地区和的结果,也是大国希望通过军事力量控制原油和世界经济运行以维护自身利益的走廊。因为战争主要发生在丰富的原油上。以及占据核心地理位置的国家和地区。这些战争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以原油为核心的能源战争。
美元上涨对原油期货的影响是什么?原油涨还是跌?
以美元计价的日本GDP数据已经是跌回到了30年以前水平,这一数据代表了多方面信息。首先在日本GDP退回三十年前水平之时,也让日本民众购买能力跌回三十年前。几十年时间里全球GDP增长了4倍,但是日本占比却萎缩到4%,整体水平与德国几乎持平,那么也就是说日本整体经济实力已经不如以前。其次受到汇率影响,如今美元兑换日本为一比一百四十,日本人均年工资为三万美元,这也是1990年前后水平,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外籍劳动力来日本工作意愿不再那么高。另外受到汇率影响,日本国内各种能源价格也在不断上涨,而日本作为一个贫乏国家来讲,能源上涨将对其经济影响更大。
1、目前经济水平与德国几乎持平
三十年前日本GDP占全球15%以上,如今占比只有4%左右。2022年GDP收入估计为4万亿美元,这与全球GDP 排在第四位德国持平,而此前日本一直都是排在第二位位置。这也就表明了日本经济整体发展能力已经是大不如从前。
2、外籍劳动力来日本工作意愿在降低
日本作为一个发展国家,一直都因为工资水平高而吸收着全球劳动力。但近年来由于受到汇率影响,日本人均年工资为三万美元,这个数据和三十年前也是同样水平。这也就代表着将来愿意来日本工作外籍劳动力只会变得越来越少。
3、能源价格处于不断上涨当中
经济发展离不开各种能源,而近几年来还是因为汇率原因,使得日本国内各种能源价格不断上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原油价格,在期货市场当中更是一度上涨了33%左右。这对于严格依赖进口的日本来讲,只会让经济发展变得困难重重。
铜历史最低价
一般来说元币值升值则原油价格下跌,美元币值下跌则原油价格上涨。美元上涨可以对原油造成一定影响,但是上面我也说过影响不是主要的。也有原油和美元的同步上涨的,由于原油是以美元计价,所以原油和美元通常是呈现负相关,美元走强将会使原油价格承压。但由于此轮油价上涨的态势较为强劲,因此美元和原油的负相关性体现得并不明显。首先,通胀套利交易导致当前原油和美元同步上涨。这一套利行为先推高油价,使通胀预期升温,再美联储加快加息节奏,看多美元。其次,中东地缘频发,区域局势不稳定,不断助推油价上涨,这背后均有美国政治力量参与。我们认为中东局势高度复杂,沙特和伊朗矛盾、以色列和沙特矛盾均有可能造成地缘政治紧张,推升油价上行风险。下面我们来说说影响原油的八大因素:
石油,也称黑色金子,是一种不可再生能源,有着广泛的用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石油的价格关系着国计民生和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市场面上也是美元计算,
1.突发的重大政治
石油除了一般商品属性外,还具有战略物资的属性,其价格和供应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势力和政治局势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生产国际化的发展,争夺石油和控制石油市场,已成为油市动荡和油价飙涨的重要原因。
举例;总统大选、高层***突然去世或者辞职、战争。。。。
2.石油库存变化
库存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一个缓冲,对稳定油价有积极作用。OECD的库存水平已经成为国际油价的指示器,并且商业库存对石油价格的影响要明显强于常规库存。当期货价格远高于现货价格时,石油公司倾向于增加商业库存,刺激现货价格上涨,期货现货价差减小;当期货价格低于现货价格时,石油公司倾向于减少商业库存,现货价格下降,与期货价格形成合理价差。
举例;每周三美元是有库存变化。
3.OPEC和国际能源署(IEA)的市场干预
OPEC控制着全球剩余石油产能的绝大部分,IEA则拥有大量的石油储备,他们能在短时期内改变市场供求格局,从而改变人们对石油价格走势的预期。OPEC的主要政策是限产保价和降价保产。IEA的26个成员国共同控制着大量石油库存以应付紧急情况。
举例、两个组织的讲话、政策、增加或者减少产量。
4.国际资本市场资金的短期流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石油市场的特征是期货市场的影响显著增强,目前已经形成了由期货市场向现货市场传导的价格形成机制。尽管国际原油市场的投机活动不是油价上涨的诱发因素,但由于全球金融市场投资机会缺乏,大量资金进入国际商品市场,尤其是原油市场,不可避免地推高了国际油价,并使其严重偏离基本面。
举例;地区国家的投资趋势、跟政治跟利率有直接关系
5.汇率变动
相关研究表明,石油价格变动和美元与国际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动存在弱相关的关系。由于美元持续贬值,以美元标价的石油产品的实际收入下降,导致石油输出国组织以维持原油高价作为应对措施。
举例;石油交易多数还是以美元结算、美元跟非美货币汇率会影响石油价格
6.异常气候
欧美许多国家用石油作为取暖的燃料,因此,当气候变化异常时,会引起燃料油需求的短期变动,从而带动原油和其他油品的价格变化。另外,异常的天气可能会对石油生产设施造成破坏,导致供给中断,从而影响油价。
举例;供求关系
7.利率变动
在标准不可再生模型中,利率的上升会导致未来开价值相对现在开价值减少,因此会使得开路径凸向现在而远离未来。高利率会减少资本投资,导致较小的初始开规模;高利率也会提高替代技术的资本成本,导致开速度下降。
举例;世界主要经济体国家利率变动 美国 中国 欧洲央行
8.税收政策
干预会使得市场消耗曲线凸向现在或未来。跨时期石油开模式的税收效应依赖于税收随时间变化的现值。例如,税收现值随时间减少会改变开顺序的决策。和不征税相比,税收最终还是会减少任意时点上的净收益,也就减少了相应时期开的积极性。而且税收会降低新发现储量的投资回报。
加拿大能源公司的加拿大能源政策的演变
铜价行情历史铜价走势是怎样的呢
1。
(1)①人类的认识成果。来自社会实践。
其初级形态是经验知识,高级形态是系统科学理论。按其获得方式可区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
按其内容可分为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哲学知识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知识的总体在社会实践的世代延续中不断积累和发展。 ②有关学术文化的:知识界|知识分子。
③相识;朋友:朝廷大臣多有知识的。 (2)(1)文化是人类群体整个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过程。
主要成分是符号、价值和意义、社会规范。符号是指能够传递事物信息的一种标志,它在生活中代表一定的信息或意义。
文化的存在取决于人类创造、使用符号的能力。 价值观是人们评判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与行为的标准,决定着社会中人们共有的区分是非的判断力。
社会规范是特定环境下的行动指南,它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行动。(2)文化的内隐部分为价值观和意义系统,起外显形态为各种符号,这些符号主要体现为物质实体和行为方式。
(3)对整个人类来说文化是人的创造物,对于特定时间和空间的人而言,文化则是主要体现为既有的生存和发展框架。(4)文化随着人类的群体的范围划分不同而体现出差异。
2。1。
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工艺等。 2。
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例如:领导艺术,梅湘涵书法艺术等等。
3。形状独特而美观的。
对于艺术,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第一是从精神层面,把艺术看作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把它与宗教、哲学、等并列。
第二是从活动过程的层面来认识艺术,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自表现、创造活动,或对现实的模仿活动。 第三是从活动结果层面,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品,强调艺术的客观存在。
一般认为,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它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这种艺术品既有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有艺术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它是一种精神产品。
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最主要、舞蹈艺术最基本的特征。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
唯美主义是审美的最完美发挥。除审美价值外,艺术还具有其它社会功能,如认识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功能等。
其中艺术的社会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了解人生,它不同于科学的认识功能。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
艺术的观念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它不同于生理 *** 。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
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从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生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需要。通俗的说,艺术也就是人的知识、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现。
3。有根据4。
还没有完善。
尿素的历史最低价格是什么本周开始国内尿素价格继续小幅下滑,目前北方尿素主流成交价格在1530-1550元的价格出现,企业为了减轻库存压力也是在有意低价促销。
目前市场基本还处于停滞状态,主流行情呈下滑趋势,市场表现的较为混乱;从目前全国市场来看,恐慌心态已经出现,市场上都在想法低价卖货,因此低价也是随时都在出现。 目前厂家联销、保底已经成为了销售趋势。
港口方面大量的尿素均以集港等待淡季出口,这批货到港价格大都在1600-1650元,保守估计集港尿素港存在80万吨左右,经销商开始看空淡季出口市场。各地市场简述如下: 东北市场 辽宁:尿素市场仍然有价无市,企业走货很困难,报价在1700-1750元有价无市。
山东、山西外发尿素到站价在1630-1650元,价格倒挂。经销商的恐慌情绪更加浓厚,开始忍痛抛售前期高价货源。
低端出库报价出现1600元,主要是联销货在市场上销售。 吉林:尿素价格小幅下滑,由于外省尿素送到价1600-1650元,当地企业主流报价降至1650元,如果搭配复合肥则价格更低,核算在1580-1600元的价位在成交,由于当地春耕市场还没有启动,市场上无论价格高低走货均比较困难。
黑龙江:尿素价格平稳,市场有价无市,当地企业出厂报价1700-1750元无销量,外省尿素送到价1680-1700元,春耕市场不启动成交量仍然不理想,经销商恐慌心态严重。 华北市场 河北省:尿素价格仍在随山东市场小幅降价,企业主流报价1560-1580元,实际拿货价格还能更低,市场销售仍没有大面积好转市场需求量不多,企业也有库存压力,受整体价格不断跌价的影响,经销商保持谨慎态度,购热情不高。
省内个别厂家在往港口发货准备淡季出口。 山西省:小颗粒尿素出厂报价稳定在1600元/吨左右,由于销售困难,企业主要以联销为主,由于山东、河北等周边地区仍有跌价空间,且当地需求薄弱,企业销售压力较大,外发市场的也在减少,短期稳中趋降,保底或者联销已经成为了销售的主流。
内蒙古:当地农业需求还没有开始,企业销售压力较大,外发多在联储联销,不报价。市场批发1700-1750元有价无市。
省内鄂尔多斯化工尿素装置生产正常,该产品在东北市场实行联销,极大的压制了其他品牌的销售。 中南市场 河南省:尿素销售市场尿素市场继续呈疲软态势,省内尿素主流报价在1550-1580元,实际成交价略低。
据悉,豫西地区部分小厂因其资金、库存压力,尤其山西省价格的影响,低端产品价实际成交价已跌近1520元,省内大部分尿素厂开工基本正常,但大部分厂家库存压力增大。大部分工厂实行保底联销。
湖南省:尿素价格继续下滑,企业主流报价1680-1700元,两广市场销量不大,导致该省尿素外发困难,在库存压力增加的情况下,当地有个别企业因为成本原因停产检修。 目前市场上批发1700元左右走货量极少。
湖北省:尿素价格小幅下滑,企业主流报价1650元实际成交还能略低。经销商依旧观望占多数,由于目前农业处于备肥期,水稻用肥要等到5月份,市场比较冷清,主流批发价1680-1700元省内各大厂生产基本正常,暂时没有停车检修。
铜的现货价格如何确定,在什么网站上有其历史数据影响铜的现货价格因素:
1、供需关系
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当某一商品出现供大于求时,其价格下跌,反之则上扬。
2、宏观经济
铜是重要的工业基础原材料,其需求变化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
3、汇率波动
铜是一种流动性极强的商品,而在国际贸易中,通常情况下,以美元计价,非美元国家的本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铜贸易的成本与利润,并进而因贸易活动的变化而导致供需关系的改变,致使铜价因此出现波动。
4、生产成本
生产成本是衡量商品价格水平的基础,当铜价长期低于铜的生产成本时,往往会导致铜、矿山、冶炼企业大幅减产,从而改变市场的供需关系,致使铜价出现较 *** 动。铜的冶炼方法分为火炼法和湿炼法,不同的冶炼方式也会产生不同的生产成本。
查询铜价格的历史数据:
关注铜的价格走势,可以到上海有色金属网去查查看,具有权威性。简介一下,《上海有色金属网》是有色金属行业门户网站。是有色企业发布和获取信息、寻觅商机的重要平台。
有色金属价格历史走势(一)1988年有色金属价格突破性上升。至1988年以铜为代表的有色金属连续五年供货不足,1987年底开始秘鲁、加拿大出现 *** 浪潮,以及智利、赞比亚铜生产出现问题,1987年底开始世界性库存急剧下降,导致1988年以铜为代表的有色金属价格突破前期平稳走势,大幅上升,伦敦市场铜现货价格在88年12月12日达到3562美元/吨的空前高峰。1988年铜价比上年上涨了
45%,铅、镍年均价分别达813英镑/吨、14256美
元/吨,铝、锌价也一度上升到4290美元/吨、660美元/吨,锡价亦猛涨到8149.69美元/吨。
(二)1995~1996年有色金属价格上涨。进入
90年代,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经济衰退,加上前苏
联解体后,独联体各成员国经济恶化,进出口贸易秩序混乱,不法出口商大量廉价对外抛售有色金属,冲击了国际市场,国际市场有色金属价格经历连续4年下滑。1994年开始世界经济摆脱连续3年在2%上下徘徊的局面,增速提升至3%以上,伴随着粮食价格大幅上扬和原油价格从16美元/桶上升到21美元/桶,有色金属出现一轮中级程度的上涨,6种金属价格均达到阶段性高位,其中铜年平均价比上年度上涨了27%,最高时达到每吨3150美元。
(三)2004~2006年有色金属价格持续性高幅攀升。2004年世界经济从“9.11”中强劲复苏,伴随着原油价格屡创新高和国际粮价大幅上涨,
2004年初开始,国际市场有色金属价格也持续性高
幅攀升,至2006年中价格达到历史性高位。2004年至2006年,铜价年涨幅分别达到61%、28%、
83%。而随后的2年中,6种基本金属价格在这一高
位持续徘徊。期间,铜、铝、铅、锌、锡、镍分别达到每吨8900美元、3272美元、3989美元、4570美元、25331美元、54025美元的历史最高价。
2008年下半年开始,全球金融危机蔓延,经
济增长受限,国际市场有色金属价格直线下滑,半年时间国际铜价从历史高位跌至2810美元,跌幅达到68%,铝价跌至近十年来最低水平。铅、锌、锡、镍价格分别跌至961美元、1080美元、
10165美元、9374美元的阶段低位,均低于1988
年时的价格,比历史高位跌幅分别达到75%、
76%、60%、83%。近几个月来,有色金属价格在
低位有所反弹,但基本处于2005、2006年水平。
《中国物价》2009.11
纵观这几次金属价格波动,后两次价格上升与国际粮价、油价上涨同时出现,但持续时间不同,较粮价持续时间长而比油价上涨持续时间短。
2004年以前,前两次上涨明显,下跌并不迅速,
而较之粮食、钢材等其它商品,金属价格波动幅度相差不大,2004年开始无论是从日交易价格还是年度价格来看,上涨和下跌的幅度明显扩大,宽幅波动已经成为其走势的新特征。有色金属已经与原油一样,成为新的最易出现“过山车”行情的商品,而金属价格尤其是铜价波动,已经成为市场判断经济发展变化的重要参考指标
现在铜多少价格了铜反弹如期而至,但期望暂不宜太高 行情回顾:沪铜主力合约1005小幅高开于55070,上午盘多空争夺激烈,午后再A股市场大幅上扬的带动下逐步反弹走高,报收于55890。
沪铝走势比沪铜相当,尾盘报收于16745,较昨日上涨2.45%。 基本面上:俄罗斯联合铝业公司(United Co. Rusal Ltd )表示,旗下的铝粉生产工厂Shelekhov Powder Metallurgy 2日发生爆炸,造成一人死亡。
该公司称,Shelekhov的生产设备已停止运行。
请问哪里可以找到70年代至今的国际原油价格表
在加拿大,真正商业意义上的石油钻井生产始于1858年,最早也是目前最大的石油公司帝国石油公司(Imperial Oil)成立于1880年。而随着 1898年帝国石油公司被美国石油大亨洛克斐勒的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收购以及1911年荷兰壳牌公司(Royal Dutch/Shell)在加设立分公司以后,加尚未开发的油气产业就开始大部分受控于大型跨国石油集团。这些石油巨头为加油气的勘探、生产、提炼、运输、销售等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资本和技术;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外资在加能源市场集中程度过高、市场缺乏竞争力等问题,尤其是触及到敏感的国家安全问题。加经济和能源产业的特点以及世界能源市场的发展促使加的能源政策经历了一个促进开发——加强管制——放松管制——市场导向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其中也包含了加欲逐步夺回对本国能源控制权的过程。 ,加鼓励企业开发和利用油气,产油量大幅提高,同时开始意识到外国石油巨头控制加石油产业将对国家经济发展产生深层次影响。
早期发现的加油田规模都不大,1930年加石油年产量仅为152万桶。1947年在阿尔伯塔省Leduc地区发现较大规模油田后,刺激了国际石油公司(尤其是美国公司)在加的扩张和并购。Leduc油田发现后的十年间,加石油产能从每年700万桶猛增到每年1.44亿桶,人均耗油量增长了三倍,石油占总体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46%。到1956年,加石油生产可以满足本国三分之二的石油需求,20世纪20年代90%的石油依靠进口的局面有所改变。
在石油产能猛增的同时,整个石油产业的80%已为外资所控。到1962年,八大国际石油公司拥有加60%的石油产量和95%的炼油能力,国际石油公司垂直型的垄断地位和行为使加本国石油企业很难参与市场竞争。加和公众担心外国绝对控制石油产业会进而控制国家经济危害国家安全,于是于1957年设立专门的Gordon委员会对外资控制问题进行调查。虽然调查报告建议外国在加经营石油公司中至少有20%-25%的加拿大股份、国际石油公司在加子公司购更多的加拿大原料和设备、雇佣更多的加拿大管理人员,但由于国际石油巨头和地方的反对以及出于金融安全的考虑,并未取任何具体措施来改变外资占绝大多数的状况。唯一与外资有关的政策是1961年颁布的关于北部地区和大西洋、太平洋近海岸土地使用权的规定,规定只有加拿大人拥有的公司或者加拿大人还有机会投资的外国控股公司才有权获得在上述地区的开和生产许可,目的是使加本国公司在尚未开发的石油区块拥有控制权。 加经济增速的短暂放缓和13-14年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促使加在能源政策上取更加积极的态度,利用国内国际市场达到利益最大化;同时对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意识更加强烈,努力增加对本国的控制权,设立国家石油公司(Petro-Canada),以国家身份直接参与油气开发生产。
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后,加经济增速有所放缓进而影响到石油产量。阿尔伯塔省的实际产量仅为产能的40%,世界原油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美国开始实施进口配额限制(后来免除对加限制)使得加于1961年开始以声明的形式实施“国家石油政策” (National Oil Policy)。国家石油政策建议渥太华河以东地区(包括魁北克省和大西洋省份)的石油需求由廉价的中东和委内瑞拉进口油来供应,渥太华河以西地区由加拿大本国西部的石油供应。在当时没有直通东部地区石油管道的情况下,该政策的目的是为了既保证东部地区拥有廉价原油,又为加拿大西部不断增长的石油提供加本国市场以及美国市场。1962年,国家石油政策有所收效,加对美出口石油增加到每天24万桶,天然气对美出口也达到7200 万加元。而国家石油政策对外资控制权并没有产生多大影响,石油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更多的加独立石油公司成为跨国公司收购的目标。当时仅存的一家加拿大综合石油公司Canadian Oil Companies也因无法从西部得到供应安大略省的原油而被Shell Canada所收购,成为国家石油政策的牺牲品,加拿大控制本国石油产业的能力又进一步下降。1963年上台的皮尔逊自由党也曾考虑对外国兼并进行监控并迫使跨国公司向加公众开放25%的股份,但其发表的产业指导意见最终遭到加投资界、商界和石油公司的反对和抵制。
直到1966年,加才设立能源矿产部,专门负责能源政策法规的制定和管理。1967年,加决定与20家石油矿业公司组成联合体,共同开发极地石油天然气,这是加联邦第一次真正进入油气产业。目的是促进极地圈油气开发并保持加对最大保留地的控制权。
13年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爆发,原油价格从3美元涨到12美元后,基于廉价进口石油的国家石油政策自然宣告终止。加在13-1980年间主要通过石油进口补贴(Oil Import Compensation Program)和国家能源局(National Energy Board)来减缓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对于加国内市场的冲击。石油进口补贴通过鼓励进口比国际市场价格低的原油到加拿大来提炼以达到最终产品在加拿大制造(Made in Canada)的目的,而不是直接进口高价石油产品。这种做法对于国内大型炼油厂有好处,相当于对国内成品油实施了4.3分/加仑的保护关税。1959年成立的国家能源局是一个独立的能源监管机构,主要负责石油天然气进出口管理、省际国际间管道建设和关税管理等。加通过由国家能源局颁发石油和成品油出口许可证来控制油价高涨时的石油出口。
加对于控制整个经济中外资比重的一个重要措施是于13年设立了外国投资审查局(Foreign Investment Review Agency,FIRA),开始对新的外资并购和石油巨头在加的多元化经营活动(如金融保险等业务)进行审核和控制,并且使加拿大有机会在石油巨头母公司的股权发生变化时有机会购回一部分加拿大子公司。加拿大投资法(Investment Canada Act)就是由FIRA演变而来,仍对2.5亿加元以上的外资并购拥有否决权。
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及上世纪70年代中期加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意识的增强使得加在外交、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开始表现政策的独立性,减少对美国的依赖。15年成立国家石油公司Petro-Canada,增加对本国油气的控制权是特鲁多自由党当时“经济国家主义化” (Economic Nationalism)思想的一部分。Petro-Canada经过不断的收购和兼并,加上国家在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逐步发展成为经营传统油气领域以及油砂和海洋石油的大型综合石油公司,也成为国家调控石油产业的一个政策工具(Policy Tool)。 ,国家能源(National Energy Program)的破产使得加逐步放弃对能源市场的干预,放松管制并转向以市场为主导的能源重组。
20世纪80年代初,加经济的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能源需求大幅增加,石油产业占经济的比重由14年的7%增加到1980年的10%,油气供应已占总体能源需求的57%。经过两次石油危机后,石油已经成为一种对加国家安全和经济基础有重要意义的战略商品。而外资控制加能源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加最大的200个公司利润总和中,18家油气公司的利润所占比重为32%,而其中只有4家为加拿大控制公司。
为夺回对本国能源的控制权,特鲁多自由党于1980年开始实施国家能源(National Energy Program,NEP),目标是到1990年油气生产中的加拿大比重至少增加到50%;加控制大部分油气公司以及加增加其在油气产业的股份。这样才能既控制股权,又真正控制公司的投资决策、利润分配、购、研发以及公司战略。在上述目标下,加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来鼓励加占绝对控股,比如 Petroleum Incentives Program给予加控股公司直接;取消耗减补助(Depletion Allowance)政策;实行新的油气收入税;给予Petro-Canada在油气开发方面25%的土地权;指示Petro-Canada收购其它外资公司等等。
NEP 的实施遭到了外国和石油公司的强烈反对,石油公司取了减少对加投资预算、拒绝参与油砂项目和海上油田开发等抵制措施;而美国认为NEP违反了 OECD国际投资准则。真正有关NEP争论的焦点源自于加联邦和地方关于能源所有权的争执。加85%的石油生产来自于西部省份,尤其是阿尔伯塔省,宪法赋予各省份对所辖能源的管辖权。NEP在西部省份很不受欢迎,被认为是联邦争夺省的收入,NEP的石油天然气收入税(Petroleum Gas Revenue Tax,PGRT)被认为是双重征税机制,使阿省损失了1000亿加元的收入。阿省取了停建油砂项目以及威胁切断东输油气等抵制措施。在国际国内双重压力以及世界石油价格回落的影响下,加被迫于1985年取消了NEP,开始逐步放松对能源市场的管制,并减少了对能源领域所有权的限制,转向以市场为基础的、重点在于促进油气产业繁荣的能源政策。
时至今日,加联邦如何参与能源市场的监管仍然是加国内政治的一个敏感问题。受NEP失败教训的影响,此后联邦没有出台任何有关能源所有权的政策或指导意见,怕引起染指省权的猜测和关注。但随着Petro-Canada逐步发展成为加五大综合石油公司之一,拥有加第四大石油储备,上游链第三大生产能力和下游链第二大炼油能力,以及加自身石油产业(勘探、开发、设备制造、研发)的发展,外资在加能源业总体比重逐渐下降,2000年外资占加油气资产的41.7%,所有权问题不再像20世纪70年代受到社会公众和的关注。 ,能源贸易被纳入加美自由贸易协定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加石油产业进入繁荣发展时期。同时90年代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使得加在全球的社会和环保责任增加,签署批准了东京议定书,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985 年NEP政策失败后,加几乎放弃了对能源领域的管制,主要由市场导向整个产业的发展,加石油出口大幅增长。而20世纪80年代加美经济的日益融和需要把能源贸易纳入自由贸易体系。最终能源贸易被写入NAFTA第六章,取消三方间的能源进出口限制、出口税和其它措施。加石油天然气对美出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到1999年加已经成为美最大的石油天然气电力供应国,加石油和天然气供应分别占美国需求的10%和16%。自从1989年加美自由贸易协定签署以来,加对美石油出口增长了三倍,目前为163万桶/天;天然气对美出口增长了2.5倍,目前每年为3.9万亿立方英尺。NAFTA促使加美能源市场一体化程度加强,具体表现在NAFTA禁止加拿大向加消费者提供比向美国消费者更低的能源价格,第六章第605款还禁止加拿大减少对美能源供应,除非同时按一定比例减少加本国能源供应。
NAFTA能源条款在保障加石油天然气拥有美国市场准入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保障加对美能源供应,尤其是拥有仅次于沙特的1750亿桶的油砂储量使加在未来国际能源市场上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在国际原油高涨以及油砂炼油技术不断成熟的情况下,油砂已成为加重要战略。预计到2010年约有450亿加元将投资于新油砂项目和现有项目的扩张。加联邦和省级近年来已经把重点转移到吸引外国资本投入油砂项目,新任财长佛拉姆最近在向美国、英国商界推介加拿大投资环境时专门介绍了加油砂项目的潜力。国际石油公司在加也纷纷投资上马油砂项目,外资油气资产比重从2000年的41.7%增加到2004年的44.9%。预计今后一段时间内,加能源市场政策还会偏向于推动油砂项目的开发和生产。
20世纪90年代加能源政策的另一个主要变化是开始关注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签署京都议定书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鼓励可替代能源和节约能源的开发。加是世界第七大基础能源消费国,人均能耗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居世界前列,加能源产业占二氧化碳排放量的80%。面对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加自身在全球中的社会和环保责任增加。签署和批准了京都议定书,目标是到2008-2012年间把二氧化碳排放量从1990年的水平减少5.2%。但自从加签署京都议定书之日起,国内(主要来自西部能源业界)就有反对的声音,认为这将使加能源业失去竞争优势。目前,保守党新对于京都议定书态度也有所动摇,称正在讨论新的方法和政策来应对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上世纪90年代加开始在自然领域开展可持续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环保节能非常严格的标准和规定,同时对于可替代能源的发展给予财政税收方面的政策支持。
综上所述,加能源政策的演变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侧重于开发、70年代80年代初侧重于国家安全、80年代中期后侧重于市场繁荣、90年代后开始关注环保的几个阶段,而关于能源所有权控制权的敏感问题则贯穿于能源政策制定过程的始终,其间有外国和资本与加和企业的相互角力,也有加国内政治的相互角力。
12年原油价格大约为$3.00/桶,但是到了14年,原油价格上涨了四倍之多达到$12.00。中东战争始于13年10月5日叙利亚和埃及对以色列的袭击。美国和许多西方国家表达了对以色列的支持。因为这个原因,一些阿拉伯出口国对那些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施了禁运。阿拉伯国家削减了500万桶/天的产量。其中100桶由其他国家增加的产量所抵消。削减的400万桶/天的产量一直延续到14年3月,代表了世界产量的7%。
如果还有对石油价格控制权从美国转移到OPEC的怀疑,那么在阿拉伯实施了石油禁运后便彻底消除了。原油价格在短短六个月之间上涨了400%,油价对石油供应的敏感程度是显而易见的。
从14年-18年世界原油价格相对变动得比较平缓,价格从$12.21上涨到$13.55/桶。经过通涨调整的原油价格在这段时期保持稳定。
两伊危机:
伊朗和伊拉克危机导致了19-1980新一轮的原油价格上涨。18年11月-19年6月伊朗革命导致了了每天200万-250万桶原油产量的减少。1980年两伊战争直接导致了伊拉克原油生产削减了270万桶/天、伊朗减少了60万桶/天。与这两次相联系,原油价格从18年的$14/桶上涨到1981年的$35/桶。
美国油价控制-失败的政策?
如果不是因为美国在战后的能源政策,这一时期的油价上涨幅度可能会小很多。美国对在国内生产的原油实施价格控制以期减轻13-14期间油价上涨的冲击。一个显然的结果是美国消费者对进口原油比对国内生产的原油多支付48美分。而美国国内的生产商则减少了相应的收入。
政策达到目的了吗?短期内由13-14原油价格高涨所造成的衰退减轻了。然而,它造成了其他影响。如果美国没有实施价格控制,那么国内的勘探和生产会大幅度地提高。并且原油高价将会抑制消费者的需求:汽车将会提高单位油耗的英里数,房子和商业建筑会降低对用油的依靠,工业生产将会提高它们的能源利用率。如果是这样,在19-1980,美国会降低对原油进口的依赖,由两伊战争引起的原油供应的短缺对价格的影响也会大大减轻。
OPEC调控原油价格的失败
OPEC很少能够对价格实施有效控制。经常出现某一OPEC成员国违反协议的情况,而协议的基本要求是执行成员国的生产限额。19-1980,面对不断高涨的原油价格,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长不断对其他OPEC成员国提出警告,高油价将抑制对原油的需求。他的警告被当成了耳边风。日益高涨的油价在消费者中导致了若干反应:油绝缘装置在新房子中的应用、旧式房子提高了对油的绝缘、许多工业生产提高了能源利用率以及汽车提高了单位油耗的英里数。这些因素加上全球经济衰退对需求的影响导致了原油价格的下跌。对OPEC不幸的是,衰退是暂时的,但是当石油价格降低,没有人匆忙地去移除房屋中的绝缘装置、没有人去替换高利用率的装备,许多对原油价格上涨的应对措施都是永久性的。
1986年12月OPEC设置的$18/桶的目标价格马上就在1987年1月被打破了。油价继续保持疲弱。随着1990年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油价曾出现上涨,但是在战争结束后,油价进入了稳定的下降期,直到1994年以通涨调整的油价到达了自13年以来的最低点。
价格循环出现了,随着美国经济的强劲和亚太地区经济的繁荣,从1990-19世界对原油的消费增长了620万桶/天,亚洲几乎增长了30万桶/天,从而推动了原油价格的恢复。
原油价格的上涨因为OPEC对亚洲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冲击的低估和忽视而突然停止。19年12月开始,OPEC逐渐把它们的限额从提高250万桶/天到1998年1月1日的275万桶/天。亚洲经济出现停滞,1998年亚太地区石油消费量自1982年以来首度出现下降。低消费量和OPEC的高产量促使价格呈螺旋型回落。作为回应,4月,OPEC削减了125万桶/天的限额,7月继续削减了133.5万桶/天。然而至1998年12月,价格继续回落。OPEC于1999年4月继续削减171.9万桶/天的限额,才使得价格出现回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